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一座山 不高却厚重
陈玉莲
   题记:和亲人一起登过的山,总有一份情愫在心里,抹不去,很多时候止不住的会想起,而每每再登山,萦绕的思绪里便总有山的那些沧桑台阶。
  父亲退休回老家后,一直叨念药王山,因为他的生日是农历二月二,和药王山古庙会开幕式同一天。父亲爱了四十多年的药王山,登过无数次。最后一次是我陪他去的,他仅在通往大殿的一百多级台阶上艰难地走了一趟,就再没机会来过。
  药王山和许多普普通通的山一样,不高,却厚重。春夏被绿色掩映着,秋冬静默着,晕染着流年。
  二月二,于耀州人来说是一个期许、期待。
  一场来去匆匆的春雪,给山披上了“新装”。父亲天不亮就起床了,左手拉着我,右手拉着弟弟,要登药王山烧头炷香。顺着手电筒的微光里我看见了父亲虔诚的眼,坚实的脚步在微明里踏出了节奏,春雪湿润了全身。拾级而上,这已不知是第几次“神山留足迹,我辈复登临”了。
  初登药王山是新鲜的,我一鼓作气登上顶,入大殿,却不觉腿脚乏累。大殿前早已香烛袅袅,升腾着氤氲的淡烟。又没赶上头炷香,父亲不免有些失望,仍旧燃香朝拜。
  后来因为熟悉了台阶,反而多了些顾虑与胆怯。迈上厚重的青石台阶,一阶一阶上去,一种庄严肃穆感顿时充盈于心,让人由衷地感到药王孙思邈的博大和宽厚。台阶被磨得光滑黝亮,几近匀称。石护栏上雕刻的十二生肖被登山人抚摸得油黑。人们相携间弥散出来的友善气息,不觉就陡增了无尽的和谐底色,温馨美好。
  站在台阶顶端,朝着南庵望去,金元殿前那棵1400多年的古柏,似一个慈善的老者,正朝着药王殿添福。
  这种延续千年的古朴、庄重的祭拜活动流传不衰。石阶两旁的护栏和殿外石壁历经岁月风霜的侵袭,已有沧桑。父亲登山时惊奇地发现,朝向大殿周围的古柏、油松,一直朝大殿倾斜,包括石壁上的。似是朝大殿端坐的药王塑像躬身颔首,又像守护刻在石碑上的药方。好一座神奇的山,原来山里真有神仙。
  通往大殿的台阶,相传141级,有人说这个数字恰恰偶合了孙思邈的世寿。我父亲数了很多次,他每次都沉思、凝眉,却不动声色。我便确信是真的了,至今不疑。台阶是古人留下祈福平安的路,代表着希望。
  写到此,我顿了下来,沉默静思,倒不是行文无序,亦不是意尽词缺,此刻恍若有谁在我面前铺开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些成长日子里的懵懂与天真;那些匆匆登山人的腿林;我还看到了父亲。还有,着一袭长衫药王的背影,他在采药炼丹,治病救人;遇仙桥上传递信件的仙人;看病的人熙熙攘攘,141个台阶上掷地有声的足音此起彼落。仿佛都围绕着神奇的药王山层层晕开,丰盈着山,牵动着山上的一草一木,蔚为壮观。闭上眼睛,感觉药王山根植于心,一抹温情悄然弥散,宛如神医鲜活地尊于大殿上,博大的胸襟,护佑苍生。蓦然,一位穿着红色志愿服的护山人捡拾我脚下一个被山风吹起欲飞的垃圾袋,把我拉回到现实,而我却被这温情无声地浸染着,不但对药王敬仰,对护山人也有了敬意。
  每年二月二我都登上这141级台阶,走父亲走过的青石。登顶后,我痴痴地望着这些台阶,思索着这些苍老的台阶曾承载过怎样的故事?每一级,是否都有悲欢离合、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