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记忆中的火亭子
张英慧


  说起火亭子,还得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1991年的年底,我和我们家小侯同志通过“媒说之言”正式结婚。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东街媳妇儿。婚后不久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春节。记忆中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寒冷,整个冬天大地冰封万物沉寂,一切都像似在白皑皑的积雪下积蓄能量,期待着来年春暖花开的努力绽放,这时候地里的农活也彻底结束,一家人整个冬天就把家里唯一的取暖设施——小铁炉子烧的通红,在蜗居的厦房内温暖度日。吃罢晚饭,婆婆说:巷子口的文化馆有大型灯展,你和你姐没事可以去逛逛呀,于是就拉上大姑姐欣然前往,远远望去文化馆石牌楼以及院内灯火通明人流如织,空中挂满了各种造型的彩灯,在夜色的映衬下,加上彩灯内的灯光设计,色彩艳丽惟妙惟肖,大姑姐告诉我说:“这就是咱东街村大名鼎鼎的胡油匠制作的。”正当我看着火亭子上的各种造型及故事介绍入迷的时候,大姑姐的一声呼唤把我拉回现实,刚好那年是猴年,于是就在攥着金箍棒造型的猴子彩灯下,留下了新年的第一张珍贵照片。这,也算是我对火亭子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个时候的正月,到处都弥漫着新年的气息,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街上的大小门店,所到之处映入眼帘的皆是红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正月十五前后,街道上更是比平时热闹许多,耀县城内南北四街各有各的拿手“好戏”,记得人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北街的狮子,南街的龙,东街的火亭子耍了个红。”到了正月十三、四,街道上每天都有社火.秧歌等文艺表演,社火大老远过来的时候,锣鼓喧天秧歌.旱船齐上阵,随着旱船的缓缓“划行”和欢快扭动的秧歌表演,人们互相簇拥着.追赶着,把整个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记忆中小时候,为了看社火表演,从北街一直能追到南街,由于我和弟弟妹妹比较小,个子又矮,被行人挤的看不到低亭子造型以及秧歌扇子等其它表演,于是就着急忙慌四处乱窜,父母亲则想办法领着我们姊妹几个顺着“母亲河”(漆水河)河堤边上的小路马不停蹄的追到东桥,顺着东桥往正街赶,为的是能近距离看清高空中亭子上的人物装扮和神态。到了正月十五晚上,整个耀县城的街道、西大操场,烟火四起人头攒动,城周边十几里甚至更远的群众都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就为了亲眼目睹烟花爆竹在高空中盛开的那一瞬间的惊喜和快乐。真的是人间盛景,新春气息、处处浓郁!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和巷子里的邻居婶子大叔们也一天天的熟了起来,出门打招呼,点头微微一笑,巷口离街道很近的一户独立二层小楼房门口,经常有一位浓眉大眼.红光满面.个头高高的老头儿,不言不语老是一个人在家门口附近不停的来回踱步,老公偷偷告诉我,他就是耀县城里大名鼎鼎的胡油匠胡升杰老先生,听说在研发传承火亭子之前,由于是油漆世家,每年年初的灯笼时节,只要胡油匠家的灯笼一上市,耀县城内其它的灯笼基本都静置不动,处于滞销状态。且不说传说是真是假,但每次出门上街碰见胡老,心里便会不由自主生出几份敬意来。后来才知道火亭子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升杰胡老成了第三代传承人。
  胡升杰老先生设计的火亭子,装扮的内容多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有赞扬劳动人民勤劳美德的“刘海砍樵”,有解救母亲于危难之中的“劈山救母”,有宣扬文化孙思邈等历史名人丰功伟绩的“坐虎诊龙”,有表现古代男女爱情故事的“白蛇传”,还有表现当代生活场景的“山村小店”等等等等,小时候对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对戏曲文化更是不懂,只是单纯的喜欢火亭子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以及在空中飘逸舞动水袖的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慢慢的才了解到火亭子是从亭子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是夜晚时分人们最美的视觉盛宴,各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在文化馆内的各种灯光辉映下,加上火亭子内本身的灯光效应,简直是美轮美奂绝美无比,从此便吸引了南北四街以及过年走亲访友的天下游客。胡老的名气更是久负盛名,名扬天下!
  这才顿悟了胡老每天一个人静静地来回踱步的原由,可能他是一个人在静静地思索火亭子的事情吧?每一尊火亭子的设计,不论从框架结构、到雕塑造型、到裱糊着色再到人物形象设计等各个元素,都是那么的完美无比,之所以能在文化馆多年展出,迎来八方来客的参观赞赏,想必胡老付出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心血和汗水。于是每每经过胡老家门口,都不免望上一眼那漂亮的小洋楼,心里暗暗在想,这灯火通明的庭院内,胡老是不是又有新的火亭子创意?
  再后来,由于参与了村上的一些活动,结识了村上的又一位“能人”———胡民才胡大哥,他为人热心,待人真诚善良,不但墨宝非凡,而且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动脑,听他本人讲述,自小就特别喜欢绘画.手工雕塑艺术,再加上和胡老住同一条巷子,没事就经常去给胡师傅打下手帮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纸扎、油漆染色等技术,从中受益匪浅,也为和胡老为东街村的火亭子参展一同合作共事多次而倍感自豪,经过自己多年的潜心钻研和不断摸索创造,今年春节期间文化馆展现的玉兔献瑞、龟蛇彩灯倒装壶、鱼龙文化…等火亭子,独树一帜标新立意成了文化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让人们大饱眼福,还从中把耀州文化耀州风采活灵活现的展示给游人及父老乡亲!看着胡大哥家院子正在制作的创意“鲤鱼跳龙门”火亭子,以及兴趣正浓全身心投入的神态,才深深懂得没有喜欢、热爱、痴迷、执着背后的默默付出,肯定不会有众人眼中惊艳的呈现和赞叹声一片。不论是立意造型,还是裱糊绘画,无不展现出一个传承者的才思敏捷和精湛技艺,以及浓厚的创作功底,心里既感慨万千又十分欣慰,唯愿远古流传至今的火亭子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广为流传。继胡升杰胡老之后,胡民才胡大哥成了东街火亭子非文遗产的第四代传承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街村人,为我们东街村有这么多的能工巧匠及文化底蕴而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也为有火亭子这样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十分荣幸,火亭子从框架、雕塑、着色…无不体现了我们东街村祖祖辈辈手艺人的聪明才智和智慧结晶。
  愿古老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能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也祝愿“火亭子时代”再度重现盛景,成为文化阵地不可多得的璀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