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小丘这个地方的地坑窑

小丘移村重新修缮的地坑窑仍然以那种美,那种气势沉睡着,不时有外地回来的游子来这里寻找过去的记忆,寻找已经被推平掩盖的庄院。
小丘从古时起,人们便以窑洞作为居所,时代发展,居所从窑洞到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再到水泥建筑沿革了历史使命的转换。随着一代又一代老人逝去,土窑洞、地坑院、土木结构的房屋已被淘汰,随之代替的是小区,是框架结构的平房或楼房,所以,移村现今留存的地坑窑弥足珍贵,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小丘塬的窑洞历史久远,据耀县志“文化文物志”记载,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朱坊遗址,在该村西南500米处;原党李家咀村遗址,在村南2.5公里处;白瓜河遗址,在该河西北30米处;遗址出土文物有夹沙红、灰陶片、磨制石器、小孩盖骨残片、白灰居住面等,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甚至比此更早,有人说这是没有被认证的陕西龙山文化之一。白瓜山家坡的沿下村有个叫杜大海的人,五十年代在自已院里打水窖,向下挖的时候,挖到古人窑洞里去了,里边黑漆漆的,全是烟火熏的,可见这窑年限是多么早。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香坡村从西汉时就形成了村落,而且是个行政村,嘉靖初到道光三年达到鼎盛,西沟畔有古人穴居式的窑洞遗迹,这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再从北往南来看,白瓜村、沿下、周河、香坡、挂之砭、朱坊、原党、独冢等村都有最早的窑洞遗址,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当时原始先民居住地大多选择在沟壑峁岭、毗邻有河有水的土穴洞里。这与这里的地质地貌有关,小丘塬是渭北黄土高原的最末延伸,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水位低,在这里挖掘出窑洞,离水源近,抗风沙,冬暖夏凉,保湿保温,窑洞投入少、成本低、难度小。
从小丘所有早期居民窑洞来看,都是围绕沟畔离水源近,吃水方便的地方,而且是明庄窑,也叫“明庄子”,它基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成洞状,在洞壁里面抹层黄泥,有用石块和木棍挡住窑口,留有门窗,即可住人。后来从明清到民国时期,这些明庄子也有打上院墙,盖个门楼的,大多是一庄三窑或五窑,再根据地形挖些小窑,作为猪圈、狗窝、厕所、柴窑,自然在主窑里也可挖拐窑存放粮食,也有用胡基扎出一半,叫“二节子”,里外有别,外边待客吃饭,里边存放日用杂物。所住窑外是沟壑,视野开阔,院外可栽树种菜,遇大暴雨,水道畅通,直流河沟。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家庭人口巨增,衍生出了许多小家庭。为解决居住紧张,小丘这地方开始兴起地坑院,上级审批划了庄基后,就开始在一亩多的地上挖地坑院子,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六至十米,那时没有机械,靠人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地坑院挖成后,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准备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场面,作为人行道和存放农具的地方。打窑时先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泥成光滑平顺为好。再就是用打好的胡基扎窑口、安门窗,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从炕墙边斜挖出一个烟道通到外面院子,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窑里空气好。地坑院最大的缺点就是雨水污水无处排放,人们便在院中间打一个直径1米,深有6米的渗井,底部很大,像扣着的锅,井底下垫炉渣,上面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排渗雨水和污水,有些地方,这些雨水沉淀后还要供畜禽饮用。而吃水问题也好解决,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8米左右、直径1米的水窖,窖底像两只碗扣在一起,起坚固作用,底部及周围用揉好红泥加固钉好防渗,并顺门道出口有小渠延伸到场面,场面上雨水流入水窖,加一把辘轳提水就解决了人畜用水。
窑洞场面上为了防止雨水渗漏,窑顶还要在雨天后碾压平整,同时作为打谷晒粮的场所。
挖地坑院打窑洞是非常大的事情,要动很多土方,很费力气。家中人多的,挖运土方不成问题,缺少劳力的,就得花钱雇人。也有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来帮忙的。打个像样的窑洞需要几个月时间,庄稼人一般会在冬天农闲时动工。有少部分人先打半个院子住进去,再慢慢打,土担上来可另作它用,记得我队上有个叫智贤的庄汉人,家里娃们小,妻子身体瘦弱,叫人打一半住进去,院里挖个大水坑作渗坑,在未挖的地方挖一个坡样台阶的临时上下通道,我们叫“码腿子”。有闲时间了再慢慢的取另一半土方。生产队里上工前担几担土,下工后有时间就担,上下不空担,二年多一个人就把这个地坑院完成了。还有个叫叔的队长,在夏天给自己打地坑窑,全队人都帮忙,二十多天就把地窑打成了,人刚走,崖面子和窑洞就塌了,队长气的坐在场畔不动弹,有人出主意再扩大慢慢打,后来用人少,打到冬天才成功,所以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我家原是8孔窑洞,哥和我结婚了,弟弟也面临结婚,加上灶房、柴窑、猪圈,厕所等原来窑洞不够用了,在父亲的筹划下全家齐动手往南在延伸多打了2孔窑洞,原来的庄子是正方形变成了长方形,成了10孔窑洞庄子。生产队饲养室地坑院更大,一般都是16孔窑洞,院子很大,阳光充裕,院子有许多拴马桩拴了好多大小牲畜,自然也有羊圈猪圈。现在小丘移村保留的最大的地坑院就是生产队的饲养室,自然也有各种大小不同根据地形所挖的地坑院。
窑洞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乡情,更是一种历史、一种智慧,一种建筑美学,一种生存精神,是灵魂的回归!在这片黄土地上的窑洞里孕育了一个个家庭,窑洞展示了是千百年来乡亲们和谐相处的天地合一之美、乡土气息之美,也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特景观,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
有幸的是小丘移村修缮保存了这些地坑院,保存了农耕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小丘从上到下要好好保护这些地坑院,这应该是小丘的一张名片,保护它就是留下一种印记,让我们知道祖宗原来是怎样生存的,怎么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如果消失了,就意味着人们丧失了记忆,意味着人没有了童年,没有了过去,后代更是无从知晓前辈们的生活过往。
欢迎您来耀州小丘移村参观,欢迎您来投资开发,这里是家门口的旅游景点,是佳偶拍照留影的新天地,是最有地方特色的网红打卡地,是影视拍摄的好地方!这里保存修缮的地坑院,必定让你大开眼界,必定让你有所感悟,有所震撼,有所激动,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