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东台人看耀州》之北国青色
杨小锋

 
  如果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可以用一种器物来传递它的魅力,那无疑就是瓷器。如果用一个符号来代表文化底蕴厚重的耀州,耀州青瓷应当仁不让。  
  “瓷器”的英文名称叫“China”,与“中国”同词,可以窥见这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部分西方人的眼里,瓷器就是中国的代名词。瓷器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原始瓷。唐宋以来,南北窑场林立、名窑辈出,闻名海内外的名瓷纷纷诞生且长盛不衰。诸如秘色瓷、耀瓷、汝瓷、钧瓷、龙泉瓷、邢瓷、定瓷等,不胜枚举。这些国家瑰宝已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历史发展的鲜活见证。  
  耀州窑肇始于唐代,炉火延烧至今,1400余年生生不熄,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烧制的刻花和印花青瓷。青瓷色泽青幽,淡雅如玉。花纹自由流畅,跃然瓷上。釉质肥厚饱满,釉色丰富。刻花线条细腻、精巧,刀法犀利、圆熟、洒脱,纹饰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书记载称“刀刀见泥”,刻花技艺也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在窑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铜川市于1994年建成耀州窑博物馆,成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所古陶瓷专题博物馆。  
  耀州青瓷的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有“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的说法,在宋人眼中,耀州窑青釉瓷的青釉色调已可与被称为“千峰翠色”的越窑秘色相似。越窑与耀州窑是二个南北著名的青釉瓷名窑,从考古资料显示,耀州窑在唐代至宋代时期烧制的青釉瓷,在釉色、造型、纹饰上受越窑的影响,同时也彰显出自身特色,比如在装饰手法上,耀州窑青釉瓷上的纹饰所表达的民间吉祥寓意的图案更多,常见的有莲生贵子、鹤衔瑞草、凤衔石榴以及婴戏纹等,充满了人世间的生活情趣。  
  “一眼千年”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开辟了“耀州青瓷”展厅,展示了众多题材丰富、器型多样的耀州青瓷,青瓷馆内一具至精至美的倒流壶尤为引人注目,被誉为镇馆之瑰宝。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彬县的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出了一个瓷壶,后来送到了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经鉴定,该壶制作时间为五代末至北宋初,专家根据壶身所绘的罕见的凤凰纹饰,认定它是一件贡品。这件文物造型独特,装饰华美细致。壶体呈圆球形,虚设的壶盖与壶塑为一体。提梁有一只翘首欲飞的凤凰,壶嘴是一只正在哺乳的母狮和小狮子,壶腹部装饰着精美的缠枝牡丹。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凤凰代表祥瑞,被称为为鸟中之王;狮子象征威武,是兽中之王;牡丹象征富贵,为花中之王,因此这件器物也被称为“三王壶”。这把壶的内部大有千秋、暗藏玄机,注水口不在上部却在壶底,壶底设一梅花小孔,注水时要将壶身翻颠,注满后再将壶身置正,水却不会从底部露出。聪明的窑工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掌握了“液面等高”原理,将其运用得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现在,这把倒流壶已属于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目录中的文物,是一级文物中的高个子。  
  除了倒流壶,耀州窑的“玉壶春瓶”和“梅瓶”也声名显赫,与倒流壶并称“耀州窑三宝”。“玉壶春瓶”在中国古代是最受青睐的陈设艺术品,无论是在文人笔下,还是在宫廷豪门,都可以一睹其容。琅琅上口、最著名的当数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了,玉壶指的就是耀州“玉壶春瓶”。“玉壶春瓶”形体轮廓在秀美中隐含着一股峭劲,在匀称中又显露出一种舒展,环布于瓶体上的是国色天香的富贵牡丹,如一群妙龄少女舒展长袖,翩翩起舞。梅瓶因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它“小口、短颈、丰肩、窄胫、近足处微外撇”,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受到世人的长久喜爱。  
  耀州窑的青瓷制烧工艺名扬天下,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着一方石碑,详细记载了耀州窑内制造瓷器的生产分工、工艺流程还有窑户的社会组织结构等内容,如“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可见当时耀州窑工艺水平和受欢迎程度。这方石碑就是北宋元丰七年的黄堡镇窑神庙《德应侯碑》,也是我国存在时间最长记载最全面的一块窑神庙碑。  
  近年来,耀瓷产业的发展也成为苏陕协作的重点内容,苏陕资金连续多年支持耀州王家砭耀瓷文化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近日,陕西省委主要领导专题来耀州窑唐宋陶业公司调研,了解产品生产流程、工艺特点,强调要传承耀瓷文化、做靓特色品牌,带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耀州作为耀瓷文化的发祥地,正以舍我其谁的底气和自信,扛起弘扬耀瓷文化、重振耀瓷雄风的历史重任。  
  (本文作者系东台市驻耀挂职干部、区委常委、副区长杨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