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清末民初,那年月,祖父在北京上学,时不时的有信寄归故里,向父母禀告自己在外一些生活状况,不过这寄回的信当时并不是这一称谓,而是称作“家报”,信封也不写收信人姓名,而是写上“某某某家报”,邮差即按所书姓名投递,那时的耀州城小若弹丸,居住人口也寥寥无几,故找上门去易如反掌,信封上贴的是大清邮票上加盖了中华民国的印记,若将此物保存到如今,称得上地地道道的邮政文物,只惜厚厚的一叠全都毁于“文革”,这是本文作者见到的耀州最早的邮政实物。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哗啦啦从大陆各个角落撤走,自然,耀县城内凡是昔日行政住所皆一片狼藉,位于县城西街的耀县邮电局亦不例外。那年月,邮电局更像一家住户,坐北向南位于西大街东端,整个业务只不过是送送信件,偶尔也发发电报。
再说国民党撤退后,耀县邮电局整个院内空荡荡的,房门窗户东倒西歪,地上洒满了纸屑,一些画有电报码的长条纸满地皆是,这所昔日的禁地,一改其尊严,任人进出。不久,解放军炮八团进驻耀县,这里便成了部队的营部,后来被改作耀县水文站,一直存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未。
新政权成立后,耀县邮电局移到如今的城内东大街解放巷南端,坐西向东,整个办公场所仅在一间大房内。走进去,是一长条柜台,里边放着几张办公桌,两两相对而置。
这当儿,邮电局已分门别类办公,然而,依旧邮电不分家。邮电办公厅内,或汇兑,或投递,或收订报刊,或电话电报,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其时,间或之间我曾前往这所邮电局,取家人从外地寄来的汇款,或隔几个月去订一次“中国少年报”,这里附带说一下,那时的报刊可破月订,若要拿出一年或半年的报刊费实非易事。
至于那时节的投递工作,早期称送信的为邮差,可能因此称谓有点歧视味道,遂改作投递员,美称“绿衣使者”,盖因投递员身着一袭绿衣故。
投递员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平日里身背一绿色邮包,不管路途多远,全凭两条腿跑,工作的辛劳可想而知。虽然如此,但投递员工作起来分外认真,错投率几乎是零,甚至想尽千方百计让“死信”复活。此工作若在城镇倒换罢了,乡邮更是栉风沐雨,风餐露宿,非常人所能经受得了。
历史发展到如今,耀州邮政早已分家,邮局也不止一家,规模恢弘,设备齐全,投送工作再也没有以前那样艰辛,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转化,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邮局的依赖性却相对减轻,但百年邮政的功绩没齿难忘,那些从当年走过来的人,依然绿衣使者心怀无限感激之情,人民不会将他们遗忘,历史不会将他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