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杏儿黄 麦上场
杏儿黄,麦上场。杏和麦一起就结伴走来。杏儿扬着害羞的脸庞,黄里透红,缀着点点红晕,俏透叶下,色诱馋人。麦穗儿满身的纯朴,光露着饱饱的成熟,不饰而金贵。这金黄染在了一起。黄杏蹭破绿的叶儿,透扬出酸甜。杏树下的麦穗儿笑弯了头,在风中徐徐冲浪。这被染美了的初夏田野,处处甜美青香,润甜在农民的心田。
塬上的水果,杏是尝吃得最早的罕物。之于杏,从我儿时起就是故事一提一串一串,心中都是清爽酸甜的记忆。
能背得起草笼时,小伙伴们的小馋嘴最先盯上了还是毛茸茸的绿杏。尽管一说起绿杏,娃们口中的酸水一个比一个吐扬的多,但嘴馋的慌。村里没杏树,割草时就侦察。地界畔边儿的外队有。麦高了,看着地畔下的杏园,几个小点点就卧藏在麦地里,盯着、等着看园的老汉或分神、或进棚窑。机会一来,跳下地畔,猴快似的上树摘杏向怀里揣。杏揣满了褂怀就赶紧跑。为吃杏,有时在麦地里一爬一晌。得手后揣着满怀的杏,腆着个大肚子在麦行子里穿跑。有时遇上那撵娃愣跑的看园倔老汉,娃们被撵的不是丢杏提裤,就是翻过了沟,坐在半坡上还余悸气喘。毛茸茸绿杏不是染痒了小肚皮,就是被熟杏粘窝了一胸腔子,能搔痒几天不散。偷杏吃时,不是被看园的老汉出奇兵端了后路,收提了草茏,就是娃们分兵一股到棚窑里咪干了老汉的酽茶。只要有杏吃,怎管杏绿麦黄。那时的杏儿,就是儿时娃娃心中的圣果。学校门口担担卖杏的老汉卖杏时“卖户(杏)哩”的吆喝声,至今我和发小们还能学喊几声。当时水果几乎没有,又买不起杏,馋馋的小嘴,实在无以安顿和慰籍。
长大了点时,杏开始多了起来,树多杏多杏园大。但最好吃的杏,还是黄堡文明塬“多涝池”村我大姐家的杏。多涝池村是个果木村,塬上的百果它几乎都盛产。我姐夫当过生产队长,又是个务果行家,他园里的杏个大色黄味软甜,甜中浸点儿酸,老父亲在世时,年年都能吃上杏。大姐夫有时背上杏送来,走时丈人给女婿装上几包茶叶。有时老父亲自己去女儿家杏园背杏,给孙儿们解馋嘴。父亲在村里辈分高,人豁达。背杏回来走到村口东关,那些把我父亲叫爷叫叔叫伯的婆娘女子,一哄而上,叼叼抢抢,吃着杏笑着叫着爷。这时父亲也就不管了,叫娃们尽管吃,满脸笑看着满笼的杏,一会儿就所剩无几了。回到家里,等着吃杏的孙儿们一看笼里的杏没几个了,哭了。这时老父亲笑着从怀里掏出了几个大点儿的杏说,看,爷给我娃还在这儿藏着几个大的哩。没哭几声的孙儿便又破涕为笑了。
前多年,每到杏儿熟时,70多岁的老姐夫总是让人捎话叫我带上纸箱子,到他园吃杏来。早上一起来把麦颗子拉到场里一摊晒,我便骑上摩托带上妻子,奔上十多里路,就到姐夫杏园。把给老姐夫提的茶叶奉上后,我就急忙进园上树摘杏,摘着、吃着,老姐夫见状笑呵呵地说,小伙小伙甭急,这一树杏不太
好,哥给你摘那一树走。的确,老姐夫摘的那棵树上的杏就是好吃,但这时我已吃不下几个了。看来熟杏不一定都好吃,只有熟悉它的人,知其熟性才知其味。黄了的杏儿,不一定杏味熟甜,只知其表,不理其中,可能就是这个理儿。没了老姐夫,杏还在。60多岁的大外甥便打电话让我这小舅到园里吃杏。我走时,他总是给舅把箱装满带上。但没几年,他打工时出了意外,走了。呜呼!从姐夫到大外甥,留下的杏园,是我那吃杏路上对大姐家满满的回忆,至今回味,难以忘怀。特别是杏黄时节,看到门口大路上,文明塬杏农卖杏的时候,不免伤感和失落。我父亲生前一辈子爱务瓜果,是我队上首任且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身后给队里留下了枣园、梨园、柿子园。现在有点儿年纪的社员,说起时仍称老父亲“老队长”。在老人家90多岁去世前的深秋,他让我在家里后院栽了棵杏树。树长大了,杏花开了,我曾用诗歌吟。后院的杏儿熟了,我的儿子有杏吃了。如今我的孙儿在树下,玩着耍着,见啥爱问啥的他,指看杏繁如星,眨闪着双眼问我,爷爷,这树咋能长杏哩?我说,是你老爷爷叫爷爷栽的杏树,杏树就能结杏,爷叫娃吃哩。仰头望树,想着父之音容,如杏儿黄了,年年宛在。杏树下戏孙,孙儿在拾吃杏中一年一年长大,春花秋实。这也许就是前世之荫,后世成蹊吧。
杏儿黄了,成熟中刻饰着记忆,一种永不褪逝的心灵润饰。桃李之下,下自成蹊,应是脚下之径,走下去,走下去。
塬上的水果,杏是尝吃得最早的罕物。之于杏,从我儿时起就是故事一提一串一串,心中都是清爽酸甜的记忆。
能背得起草笼时,小伙伴们的小馋嘴最先盯上了还是毛茸茸的绿杏。尽管一说起绿杏,娃们口中的酸水一个比一个吐扬的多,但嘴馋的慌。村里没杏树,割草时就侦察。地界畔边儿的外队有。麦高了,看着地畔下的杏园,几个小点点就卧藏在麦地里,盯着、等着看园的老汉或分神、或进棚窑。机会一来,跳下地畔,猴快似的上树摘杏向怀里揣。杏揣满了褂怀就赶紧跑。为吃杏,有时在麦地里一爬一晌。得手后揣着满怀的杏,腆着个大肚子在麦行子里穿跑。有时遇上那撵娃愣跑的看园倔老汉,娃们被撵的不是丢杏提裤,就是翻过了沟,坐在半坡上还余悸气喘。毛茸茸绿杏不是染痒了小肚皮,就是被熟杏粘窝了一胸腔子,能搔痒几天不散。偷杏吃时,不是被看园的老汉出奇兵端了后路,收提了草茏,就是娃们分兵一股到棚窑里咪干了老汉的酽茶。只要有杏吃,怎管杏绿麦黄。那时的杏儿,就是儿时娃娃心中的圣果。学校门口担担卖杏的老汉卖杏时“卖户(杏)哩”的吆喝声,至今我和发小们还能学喊几声。当时水果几乎没有,又买不起杏,馋馋的小嘴,实在无以安顿和慰籍。
长大了点时,杏开始多了起来,树多杏多杏园大。但最好吃的杏,还是黄堡文明塬“多涝池”村我大姐家的杏。多涝池村是个果木村,塬上的百果它几乎都盛产。我姐夫当过生产队长,又是个务果行家,他园里的杏个大色黄味软甜,甜中浸点儿酸,老父亲在世时,年年都能吃上杏。大姐夫有时背上杏送来,走时丈人给女婿装上几包茶叶。有时老父亲自己去女儿家杏园背杏,给孙儿们解馋嘴。父亲在村里辈分高,人豁达。背杏回来走到村口东关,那些把我父亲叫爷叫叔叫伯的婆娘女子,一哄而上,叼叼抢抢,吃着杏笑着叫着爷。这时父亲也就不管了,叫娃们尽管吃,满脸笑看着满笼的杏,一会儿就所剩无几了。回到家里,等着吃杏的孙儿们一看笼里的杏没几个了,哭了。这时老父亲笑着从怀里掏出了几个大点儿的杏说,看,爷给我娃还在这儿藏着几个大的哩。没哭几声的孙儿便又破涕为笑了。
前多年,每到杏儿熟时,70多岁的老姐夫总是让人捎话叫我带上纸箱子,到他园吃杏来。早上一起来把麦颗子拉到场里一摊晒,我便骑上摩托带上妻子,奔上十多里路,就到姐夫杏园。把给老姐夫提的茶叶奉上后,我就急忙进园上树摘杏,摘着、吃着,老姐夫见状笑呵呵地说,小伙小伙甭急,这一树杏不太
好,哥给你摘那一树走。的确,老姐夫摘的那棵树上的杏就是好吃,但这时我已吃不下几个了。看来熟杏不一定都好吃,只有熟悉它的人,知其熟性才知其味。黄了的杏儿,不一定杏味熟甜,只知其表,不理其中,可能就是这个理儿。没了老姐夫,杏还在。60多岁的大外甥便打电话让我这小舅到园里吃杏。我走时,他总是给舅把箱装满带上。但没几年,他打工时出了意外,走了。呜呼!从姐夫到大外甥,留下的杏园,是我那吃杏路上对大姐家满满的回忆,至今回味,难以忘怀。特别是杏黄时节,看到门口大路上,文明塬杏农卖杏的时候,不免伤感和失落。我父亲生前一辈子爱务瓜果,是我队上首任且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身后给队里留下了枣园、梨园、柿子园。现在有点儿年纪的社员,说起时仍称老父亲“老队长”。在老人家90多岁去世前的深秋,他让我在家里后院栽了棵杏树。树长大了,杏花开了,我曾用诗歌吟。后院的杏儿熟了,我的儿子有杏吃了。如今我的孙儿在树下,玩着耍着,见啥爱问啥的他,指看杏繁如星,眨闪着双眼问我,爷爷,这树咋能长杏哩?我说,是你老爷爷叫爷爷栽的杏树,杏树就能结杏,爷叫娃吃哩。仰头望树,想着父之音容,如杏儿黄了,年年宛在。杏树下戏孙,孙儿在拾吃杏中一年一年长大,春花秋实。这也许就是前世之荫,后世成蹊吧。
杏儿黄了,成熟中刻饰着记忆,一种永不褪逝的心灵润饰。桃李之下,下自成蹊,应是脚下之径,走下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