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读林语堂《京华烟云》
姚莹
  林语堂先生的巨著《京华烟云》,以几个家族的变迁为引,用博大的视角描画了整个中国在动荡岁月里无数民众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可谓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首先想说整篇小说最吸引我的一个人——姚思安。这是一个饱受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不受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影响,不让木兰和莫愁裹脚,让子女在接受教育上可以中西方并行,自行决定人生的行走方向。在反思儿子体仁失败的教育心得时,寻常父母所虑的无非是:子不类父万贯家私托与何人?可姚思安却能达观的认识到“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并由此联想到天理循环、联想到阶级固化的高度,我不由暗自赞叹,便是百年后的今天又有几人能有此修为?在姚夫人驾鹤西去后姚思安认为今生人世间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已尽,没有如传统文化所喜爱并勾画的那般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是做出了一个非常出世的决定———离家云游。“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用来总结姚思安可谓妙极。
  《京华烟云》是一部近代版的《红楼梦》,文中的“开蟹宴”以及姚家购买王府后的游园都有《红楼梦》的影子。无数次有红楼众钗的影子在期间影影绰绰,如红玉对应黛玉;曼娘对应李纨;阿非对应宝玉等等,依我看姚莫愁对应的便是薛宝钗,温婉大气知书明理。姚莫愁待人处事之道既受其父姚思安和其姐姚木兰影响极大,强调无为,又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两种文化相碰撞的结果就是姚莫愁行为处事风格极为稳妥,她和孔立夫也是这长篇巨著里不多的琴瑟和谐的恩爱夫妻。
  这篇巨著虽然人物众多,但林语堂先生最喜爱的、最不惜笔墨的一定是姚木兰。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述勾画姚木兰,开篇便从她儿时逃难的失散说起,结尾也从姚木兰处搁笔。可一部巨著读罢,我却感觉我从来没有走进姚木兰的内心深处,我不能理解姚木兰的所作所为。豆蔻年华的她暗自爱慕孔立夫,却没有为自己争取一二,反而遵父母之命嫁给了一直兄妹相处的曾荪亚,更让我费解的是姚木兰竟会很多次想到为曾荪亚纳妾并可以接受曾荪亚花花世界的左拥右抱,真真让我想不明白。
  曾经读过一篇文字,文字研究的便是中国最幸福的生活发生在哪个年代。文中引经据典得出的结论便是:若生活在古代中国,宋朝人的生活最幸福,《京华烟云》也印证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巨著就是巨著,《京华烟云》有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对于政治、对于官场的描写自然也不会少。林语堂先生借木兰之口说:“不做官,男人就像年方二九的小姐;做了官就像抚养婴儿的媳妇。”
  《京华烟云》的篇首先生便直抒胸臆,道出书写此书的心意:“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文章以众多的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每个人都在经历各自的人生悲喜,个中感受不一而同。生逢乱世,哪个人不是在繁华落尽后整理这一地的萧瑟?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可是其中一个小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