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乡村医生王小宁:26年坚守卫生室当好村民健康“守门人”


乡村医生是中国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微小、敏感、重要。作为三级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力量,他们不仅能为村民们解决小病小痛、实施及时急救处理等,更能缓解城镇医院的就医压力。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村医王小宁,从医二十六年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从医初心”,一直扎根乡村,做村民健康守护人,为村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时针已过中午十二点,我区董家河镇王家砭村的卫生室依旧十分忙碌,在打理的井然有序的接诊室里,王小宁正在给小孩看病,门外还有三位村民在等待看诊,超时加班是王小宁工作的常态,但他依旧保持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接待每一位患者。
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村民郝彩霞说:“王小宁大夫从医二十六年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村里的困难群众和行走不便的群众上门服务,医德高尚,群众的口碑好,我孙子在西安,生病都要回来在这看,他开的药娃吃了第二顿就见效果了,身边的好多朋友经人介绍都把娃带到他这里看病。”
趁着午休的空隙,王小宁来到一年前曾突发心梗的村民家,进行慢病随访。“娃经常来给我量血压,给我讲解药怎么吃,随叫随到。”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村民吴红锁说。
小时候的体弱多病让王小宁萌生了学医的想法,1996年从卫校毕业的他,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挑起了保障全村父老乡亲身体健康的重担,一挑就是26年。
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村医王小宁说:“我小时候病也比较多,一有病就上不了学,在家休息,我爸小毛病也比较多,平时腰疼,当时就已经影响了整个家庭,所以我也就下定决心学医。”
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村医王小宁说:“从1997年的5月1日开始办许可证,开始正式给周边的群众看病,那个时候,条件也比较辛苦,最开始还没有摩托,都是靠步行,天天出诊都是靠走,我觉得从事了医生这份行业就必须把这事情干好,平时看的医书上面,医者仁心,把病人治好了,咱就得到满足了,心里就有成就感了。”
多年来,王小宁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他积极参加省、市、区的业务培训,并购买了大量的医疗书籍,刻苦钻研,同时不断在临床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在长期的看病问诊中,王小宁发现平日里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居多,可面对着表达能力不强的小朋友,和起病急、变化快、风险高的儿科疾病,王小宁深感压力,也开始在“儿科”方面更加深入钻研。通过刻苦学习和孜孜不倦的临床探索,王小宁也慢慢积累了一套专治“儿科”的秘诀,不仅能熟练掌握儿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而且对疑难危重症,尤其是对儿童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见解。王小宁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声名远播,所以经常有周边市县的村民远道而来找他看病,这也让他对以后的行医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村医王小宁说:“近几年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现在也有了执业医师证,去年拿了个儿科主治医师,今年再考个内科主治医师,把自己的知识往高的提,更好更安全的给患者服务。从收费这方面来说,遇见一些特别困难的能减的就不收,能免的就给免了,让患者、患者的家属少花些钱把病看好,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记者: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