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一个关于“吃饭”的故事———《温故1942》读书分享
庞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在中国人看来,是头等大事。今天,我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刘震云老师的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一个关于“吃饭”的故事。
  在1942年,我的家乡河南发生了一场旱灾,旱灾之后又遇蝗灾,中原大地饿殍遍野,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亡。作者刘震云曾做过一个比喻:“1942年河南因旱灾饿死的民众,相当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奥斯维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3000万人的受灾,到300万人的死亡,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温故这段历史。

一:温故
  《温故1942》这部小说没有主角,也没有情节主线,作者通过不同视角,来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在当时的河南,庄稼颗粒无收,灾民们只能捡拾草根、树皮甚至柴火充饥,后来连这些也没有了,于是丈夫卖掉妻子、父母卖掉儿女,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现象,灾民们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想要到关中平原去讨生活,但饥饿和灾疫让越来越多的人倒在了路上……与此同时,重庆的大使馆里蓬荜生辉、歌舞升平,一场宴会正在进行,政府不仅没有采取赈灾措施,就连对于灾区征收的税款也没有削减,甚至部分军官高价把多余的军粮卖给灾民,大发“灾难财”。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丘吉尔感冒。”这样一个如今看来有些荒诞的比喻,却阐释了这些灾民当时的处境,对于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来说,有太多事比这三百万人的生死更重要,所以政府的冷漠,成为了扎在灾民身上的第二把刀子,让这场天灾,沦为了人祸。
  我和作者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从1942年起,就注定是这些慌乱下贱的灾民的后裔。”我想,我们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但铭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遍遍回味这些苦难,而是因为,只有“温故”才能“知新”。

二:知新
  1949年,我们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1956年,我们完成了三大改造,从此,农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社会底层,无产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主人;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020年,我们完成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为我们制定的减贫目标;2021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他用一生,许下了“禾下乘凉梦”的诺言;今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在过去的21年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1次聚焦“三农”问题……从1942年到如今,这80多年来,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科研工作者和能人乡贤们记得我们挨过饿,才这样前赴后继、无怨无悔,为我们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让我们端牢了饭碗。2022年,我成为了一名选调生,被组织分到了铜川,这个在陕西有我最多河南老乡的城市。于是,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重温了这个关于“吃饭”的故事。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马上就要到6月了,在这个即将丰收的季节,我把这个关于“吃饭”的故事,讲给在座的每一个人听,因为农民已经不再是贫穷、低贱的代名词,农民成为了党和国家最关心的人。如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擘画,农业现代化的车轮正滚滚向前,禾下清梦种发芽,吾辈青年更可为。在这个奋进的新时代,关于“吃饭”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禾下乘凉梦”也将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