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种春风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天气清朗晴好。放眼望去,万物空濛,软软的有晕萌动,光鲜舒服。受其感染,我也不安起来,情感炙热,思绪随着视线尽情铺展,张扬,呼啦啦囫囵旋,欣欣然舞翩跹。
我来到原野,举头看着空濛在温暖中流动,更低头看着脚下松软的土地。古语讲,春寒不算寒,蛰寒得半年。今年惊蛰天气好,预示着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但愿如此。再过一个月就是清明节了。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风拂面,杨柳扶岸,鹂莺鸣枝,南方春种的日子已经开始,北方春种的日子就要到来。
春种,是忙碌的日子,劳累的日子,也是汗珠子点缀成的诗意的日子。万千年来,农人们在脚下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或挥锄举镢,或扬鞭催耕,栉风沐雨,将种子埋进泥土里,把希望种在心底里,并日复一日,在天幕的晴雨表上期盼着欣喜的答案。
我不知道远古时候的先辈们是如何的操持着简单的工具从事劳作的,但那春天里特有的快乐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猜知的,那劳作的背影虽早已经模糊不清了,但那劳作时停下来擦拭额头上的汗水,转过身去细看自己劳动成果的姿势和容颜依然是清晰可见的,就像我的父母亲的姿势和容颜一样清晰可见,和善慈祥。我常常呆呆地站在地头,看着远处的原野和脚下的泥土,似乎看见了他们就在那儿站立着,擦汗,顾看,做简短的休息。久久地,在那无数次的呆看中,将对他们的思念也种在了他们脚下的泥土里(这种子像野生的植物种子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便年年生长,葳蕤蓬勃,供我时时可见。
现代农业节奏快,农家人早已经开始忙活开了。正月十几就开始剪修果树了,一家家果园里剪下的树枝散在树行子里,细心的农人拿着锯子和斧子,将散乱的树枝锯短砍碎,整齐地摞在一堆,准备用架子车或三轮车拉回家烧灶火做饭,或等到冬天烧炉子炕用。饲养牲口的人们,把牲口粪打碎垒好,送到了去冬犁耕过的大茬玉米田里,一堆一堆,表面用锨拍得溜溜光,馒头似的堆放着,太阳下闪闪发亮。那些去冬未耕翻的玉米地里,农人拿着耙子,正在清理着残留的玉米秸秆和叶子,埋在土中已经风化了的地膜,好让机械进地翻耕埋进肥料,然后便于清明前这段时间里再铺埋地膜,为下一个秋季的丰收储蓄温度和地力,再在一个合适的日子,将玉米种子埋进去,和希望丰收的心情一样发芽,出土,沐浴风雨,日渐生长,直至棒子别在腰里,日渐长大长壮,挂上红缨子,艳艳地,吸引着过往人们的目光,更告慰着主人的满腔热情和焦急期盼。
种,是收获的前提,是一切希望的根本。土地,庄稼,对农民来说,是窗,是门,是光,是生存之路,更是寄托和希望。为此,辛苦也罢,劳累也罢,遭受自然灾害也罢,都不在话下,都能忍得住,经得起,最终都会蛰伏在手中,成为岁月的老茧,与肌肉融为一体。他们在穹庐下求生,自然灾害是最大的天敌,必须学会面对,忍受痛苦,修复创伤,站起来,再向前走,就像蜜蜂翅膀受损一样,修复,修复,挣扎,挣扎,反复的修复,无数次的挣扎,最后终于再次起飞。而这一切都出自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都是在阳光下进行的,在独立自主下完成的,多么伟大的作务,多么伟大而纯洁的灵魂。这就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他们的生命命题和生活价值,是人世间最真诚的追求,绝无私心私念,风云监理,天地作证,日月可鉴。
农民很底层,很弱小,但他们很顽强,俨然蚯蚓一样。蚯蚓是最弱小最柔软的生命,它的存在价值就是松土,为空气进入土壤而创造条件,为各种植物生长打下基础。自然界养活了人类,人们每天消耗的80%以上的热量,75%的蛋白质和植物纤维来自田野,田野塑造了人类,人们的活动也塑造了田野,万千年来人们和田野形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使得人也肤色黄,原野也苍茫。人依赖于原野和土地,离开了田野和土地就会死亡(也许亿万年后这种关系就会改变),而田野离开了人们的存在而失去了灵性,离开了人们的劳动会变得荒芜而一滩糊涂。自然界不仅养育了生命,更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启迪,带来诗意和远方。田野和土地养活了人们,成熟了的人们耕种着土地,塑造着田野,成熟的田野和土地又使人们变得更加成熟,生生不息。所以,人们应该感谢自然,感谢阳光空气,感谢山川河流,感谢脚下的每一片土地。
农业是根本,农兴则国兴,农丰则民富,农强则国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农业,懈怠农业,轻薄农业。而且,还要加强对年青一代爱农事农的教育,热爱劳动和热爱粮食的教育,因为,现在存在着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九零后、零零后们不爱土地,不爱农业,不知田间劳动是如何作务,不知庄稼生长是什么样子,更不知从原粮到大米面粉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不知蔬菜瓜果怎样种、怎样长、怎样搭架、采摘、运输等。你可以不从事农业,但一定要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这不是一个无所谓的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感情问题,更是一个会不会生计的问题,想不想生存的问题。
亿万年来,农人们就是这样做了,耕种土地,塑造田野,在泥土中刨食,开辟和拓展生存的道路,寻找和刷新生命的密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土地的活力得到更大的激发,土地的贡献力也大大提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种是根本,是天道,是真理,亘古不变的天道,颠覆不变的真理。
其实,春天什么都可以种。春种的不一定是植物种子,也可以种思想,种理念,种精神,种理想,种希望;施种的土壤,也不一定是泥土,还可以是纸张、空间、心灵,施种的工具,也不一定是锄头、犁铧,还可以是语言、笔墨、键盘、镜头等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介。譬如,农民在地里种种子,麦子、玉米、豆类、高粱、瓜、果、菌、花卉等粮食疏果,可以收获物质果实,可以饱腹滋养生命,可以创收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学生在书本上种植理想,悬梁刺股,辛勤耕耘,实现梦想,改变人生,以致在更多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施展才华,服务人民,贡献国家。军人在操练和演习中种植抱负、生长抱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拉得出、跟得上、打的赢,收获国家安全的成果。情人也可以在春天种植爱情,发展爱情、收获爱情。只要想种,都可以种,只要下种,什么都可以收获。春种秋收,这是亿万年亘古不变的天道物理,谁也不想去颠覆,谁也不可能被颠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的的步伐正在加快。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人要牢牢端好自己的饭碗,而且要在自己的饭碗里装上自己种的粮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种的是指导思想,种的是惠农政策,种的是杨柳风,种的是民族基因和血脉,更种的是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欣喜的是,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我看到了温暖的春风在广阔的田野吹拂,另一种春种在机声隆隆中紧张进行。
春天畅春风,土地正绵软、蓬松,正是播种的好时节。都来下种吧,让希望的种子在泥土里,在杨柳风里,在每一个心田里,着床,发芽,出土,生长,开花,结果,收获国人脸上那怒放的心花,那涟漪的微浪。
我来到原野,举头看着空濛在温暖中流动,更低头看着脚下松软的土地。古语讲,春寒不算寒,蛰寒得半年。今年惊蛰天气好,预示着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但愿如此。再过一个月就是清明节了。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风拂面,杨柳扶岸,鹂莺鸣枝,南方春种的日子已经开始,北方春种的日子就要到来。
春种,是忙碌的日子,劳累的日子,也是汗珠子点缀成的诗意的日子。万千年来,农人们在脚下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或挥锄举镢,或扬鞭催耕,栉风沐雨,将种子埋进泥土里,把希望种在心底里,并日复一日,在天幕的晴雨表上期盼着欣喜的答案。
我不知道远古时候的先辈们是如何的操持着简单的工具从事劳作的,但那春天里特有的快乐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猜知的,那劳作的背影虽早已经模糊不清了,但那劳作时停下来擦拭额头上的汗水,转过身去细看自己劳动成果的姿势和容颜依然是清晰可见的,就像我的父母亲的姿势和容颜一样清晰可见,和善慈祥。我常常呆呆地站在地头,看着远处的原野和脚下的泥土,似乎看见了他们就在那儿站立着,擦汗,顾看,做简短的休息。久久地,在那无数次的呆看中,将对他们的思念也种在了他们脚下的泥土里(这种子像野生的植物种子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便年年生长,葳蕤蓬勃,供我时时可见。
现代农业节奏快,农家人早已经开始忙活开了。正月十几就开始剪修果树了,一家家果园里剪下的树枝散在树行子里,细心的农人拿着锯子和斧子,将散乱的树枝锯短砍碎,整齐地摞在一堆,准备用架子车或三轮车拉回家烧灶火做饭,或等到冬天烧炉子炕用。饲养牲口的人们,把牲口粪打碎垒好,送到了去冬犁耕过的大茬玉米田里,一堆一堆,表面用锨拍得溜溜光,馒头似的堆放着,太阳下闪闪发亮。那些去冬未耕翻的玉米地里,农人拿着耙子,正在清理着残留的玉米秸秆和叶子,埋在土中已经风化了的地膜,好让机械进地翻耕埋进肥料,然后便于清明前这段时间里再铺埋地膜,为下一个秋季的丰收储蓄温度和地力,再在一个合适的日子,将玉米种子埋进去,和希望丰收的心情一样发芽,出土,沐浴风雨,日渐生长,直至棒子别在腰里,日渐长大长壮,挂上红缨子,艳艳地,吸引着过往人们的目光,更告慰着主人的满腔热情和焦急期盼。
种,是收获的前提,是一切希望的根本。土地,庄稼,对农民来说,是窗,是门,是光,是生存之路,更是寄托和希望。为此,辛苦也罢,劳累也罢,遭受自然灾害也罢,都不在话下,都能忍得住,经得起,最终都会蛰伏在手中,成为岁月的老茧,与肌肉融为一体。他们在穹庐下求生,自然灾害是最大的天敌,必须学会面对,忍受痛苦,修复创伤,站起来,再向前走,就像蜜蜂翅膀受损一样,修复,修复,挣扎,挣扎,反复的修复,无数次的挣扎,最后终于再次起飞。而这一切都出自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都是在阳光下进行的,在独立自主下完成的,多么伟大的作务,多么伟大而纯洁的灵魂。这就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他们的生命命题和生活价值,是人世间最真诚的追求,绝无私心私念,风云监理,天地作证,日月可鉴。
农民很底层,很弱小,但他们很顽强,俨然蚯蚓一样。蚯蚓是最弱小最柔软的生命,它的存在价值就是松土,为空气进入土壤而创造条件,为各种植物生长打下基础。自然界养活了人类,人们每天消耗的80%以上的热量,75%的蛋白质和植物纤维来自田野,田野塑造了人类,人们的活动也塑造了田野,万千年来人们和田野形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使得人也肤色黄,原野也苍茫。人依赖于原野和土地,离开了田野和土地就会死亡(也许亿万年后这种关系就会改变),而田野离开了人们的存在而失去了灵性,离开了人们的劳动会变得荒芜而一滩糊涂。自然界不仅养育了生命,更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启迪,带来诗意和远方。田野和土地养活了人们,成熟了的人们耕种着土地,塑造着田野,成熟的田野和土地又使人们变得更加成熟,生生不息。所以,人们应该感谢自然,感谢阳光空气,感谢山川河流,感谢脚下的每一片土地。
农业是根本,农兴则国兴,农丰则民富,农强则国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农业,懈怠农业,轻薄农业。而且,还要加强对年青一代爱农事农的教育,热爱劳动和热爱粮食的教育,因为,现在存在着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九零后、零零后们不爱土地,不爱农业,不知田间劳动是如何作务,不知庄稼生长是什么样子,更不知从原粮到大米面粉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不知蔬菜瓜果怎样种、怎样长、怎样搭架、采摘、运输等。你可以不从事农业,但一定要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这不是一个无所谓的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感情问题,更是一个会不会生计的问题,想不想生存的问题。
亿万年来,农人们就是这样做了,耕种土地,塑造田野,在泥土中刨食,开辟和拓展生存的道路,寻找和刷新生命的密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土地的活力得到更大的激发,土地的贡献力也大大提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种是根本,是天道,是真理,亘古不变的天道,颠覆不变的真理。
其实,春天什么都可以种。春种的不一定是植物种子,也可以种思想,种理念,种精神,种理想,种希望;施种的土壤,也不一定是泥土,还可以是纸张、空间、心灵,施种的工具,也不一定是锄头、犁铧,还可以是语言、笔墨、键盘、镜头等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介。譬如,农民在地里种种子,麦子、玉米、豆类、高粱、瓜、果、菌、花卉等粮食疏果,可以收获物质果实,可以饱腹滋养生命,可以创收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学生在书本上种植理想,悬梁刺股,辛勤耕耘,实现梦想,改变人生,以致在更多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施展才华,服务人民,贡献国家。军人在操练和演习中种植抱负、生长抱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拉得出、跟得上、打的赢,收获国家安全的成果。情人也可以在春天种植爱情,发展爱情、收获爱情。只要想种,都可以种,只要下种,什么都可以收获。春种秋收,这是亿万年亘古不变的天道物理,谁也不想去颠覆,谁也不可能被颠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的的步伐正在加快。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人要牢牢端好自己的饭碗,而且要在自己的饭碗里装上自己种的粮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种的是指导思想,种的是惠农政策,种的是杨柳风,种的是民族基因和血脉,更种的是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欣喜的是,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我看到了温暖的春风在广阔的田野吹拂,另一种春种在机声隆隆中紧张进行。
春天畅春风,土地正绵软、蓬松,正是播种的好时节。都来下种吧,让希望的种子在泥土里,在杨柳风里,在每一个心田里,着床,发芽,出土,生长,开花,结果,收获国人脸上那怒放的心花,那涟漪的微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