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纸花技艺扎出浓浓“年味儿”
本刊记者武洋张沛喆

  
  临近春节,又到了纸花技艺人最忙碌的日子,这段时间里,我区民间艺人宋志刚夫妇正加班加点的赶制灯笼,用自己的巧手扎出浓浓“年味儿”,迎接着新春佳节的到来。
  用竹篾(miè)扎成马的骨架,糊上白纸或纸张,再着色画出马的图案,配上棕毛尾巴,并用铁丝挂钩挂上四条马腿,一匹外观精致、精气神十足的马灯就算是做好了。在锦阳街道寺沟塬村,年近7旬的宋志刚夫妇正坐在自家的库房中,聚精会神地用竹篾扎着马灯的框架,两位老人的双手虽已布满老茧,但在他们的巧手下一个个编扎的马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宋志刚夫妇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正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每到春节将至,便会有许多客人陆陆续续找他们订做灯笼。
  “每年从十月份就开始准备做灯笼,基本上每年能做五六百个。一到腊月就开始有客商在家里订购,订购不完的就在城里一卖,到初六七基本上就卖完了,每年能卖一万五六千元。”民间艺人宋志刚告诉记者。一盏盏灯笼让勤劳朴实的宋志刚一家过上了好日子,也让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手艺所蕴含的温馨和祝福传递到了千家万户。上世纪八十年代,宋志刚夫妇开始学扎灯笼、制作灯笼,并在不断的摸索与创新中,完善着扎灯笼的制作技艺和工序,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对于两位老人而言,灯笼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繁琐和劳累逐渐放弃了这门技艺,而宋志刚夫妇却一直坚持至今,并乐在其中。多年来,他们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三个儿女,并用实际行动坚守着这门民间技艺。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新春佳节元宵夜,人们常会通过观灯、赏灯等民俗活动来表达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在宋志刚夫妇,他们用平凡朴实的手艺给这些时间和情感堆积而来的灯笼赋予了更多的温度。在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各式各样、寓意丰富的灯笼也寄托着民众对“疫”去春归的期盼,众志成城、齐心抗“疫”,势必会迎来新的一年。
  宋志刚告诉记者:“灯笼在咱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喜庆、吉祥的寓意,每逢新春,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平安欢乐的迎接新春佳节,也希望通过大街小巷的张灯结彩来增加咱们的节日气氛,去冲散疫情,迎接平安吉祥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