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水清岸绿入画来
赵军政
   到水库工作有些年头了,二十七载弹指一挥间,默默坚守库区一线,她一天天的变化着,我一天天的看着,自己既是库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这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者,因而更有一些真切的感受。从荒山秃岭变为满目葱茏,从农业灌溉延伸到城市供水,从名不经传到誉满三秦,山绿了,水清了,景美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让人心驰神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耀县城人来说,桃曲坡水库无疑是一个荒凉偏僻之处,它同这里的水利人一样默默承受着清苦与寂寞,不为外人所知。水库左岸依稀可见昔日建设者们曾经蜗居过的土窑洞,或高或低,或远或近,零零散散,数也数不清。放眼望去,不禁让人联想起那个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彩旗飘扬、热火朝天劳动建设的场景。  
   一九九二年暑期,贾平凹先生在水库潜心完成了《废都》初稿,其《后记》里写到:“在那里,远离村庄,少鸡没狗,绿树成荫,繁花遍地,十数名管理人员待我们又敬而远之,实在是难得的清静处。”先生所说的“绿树成荫,繁花遍地”也只是看到眼前的情景,其实更多的荒山秃岭依然保持着原本的模样,随处可见裸露的黄土,还有些刺槐林及零散的绿化。周边群众在山坡上放牛放羊,乱砍乱伐依旧司空见惯。冬春季,时有狂风肆虐,尘土飞扬,黄沙满天,人也被吹得灰头灰脸,苦不堪言。暴雨季节,满山坡被雨水冲刷的黄泥浆一股脑儿流入水库,水面好多天都是浑浊不清,更不用说水土流失带来的水库淤积了。
  九十年代初,水库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马栏河引水工程的建成通水,这为极度缺水的铜川市发展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是库区果林基地建设,因毗邻马嘴村,后被桃曲坡人引以为豪地称作“二马工程”。
  九十年代中后期,桃曲坡人按照“山水田林路总体规划,山峁沟梁畔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整地造田,修地边埂,挖鱼鳞坑,安装铺设灌溉管道,建看护房,修泵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设规模初具成效,同时,经济林、水保林、风景林带也纷纷建成,取得了一定的治理示范效果。昔日的荒山秃岭旧貌换新颜,层层梯田舒展着优美的曲线,排排苹果树苗整齐划一,一股碧水引塬灌溉田间,错落有致的看护房点缀其间,煞是壮观,成为当时陕西水利系统学习库区综合治理的典范。
  新世纪,桃曲坡人抢抓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砥砺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止,积极申报建设项目,筹措资金先后修建了防汛路、培训楼、餐厅、职工宿舍楼等,改善库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短板”。库区水保治理方面先后完成了苗圃园、植物园、油松山等荒山荒坡的建设与治理。因地制宜,连片治理,在沟道实施竹谷坊、沙棘柔性坝等,治理一片,成景一片。
  二00二年十月,库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贾平凹先生时隔十年重返故地,欣然留下“小住桃曲坡,大观锦阳湖”的感叹和赞誉。面对供水结构的不断变化,桃曲坡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突出水源保护这个工作主线,巩固和提升示范园建设管理水平,示范园区规划以库岸生态维护,景观休憩,水源保护为三条主线,突出展示北方水域的生态治理和自我修复措施,使库区成为水库生态型水土保持的示范基地。2013年被评为“省级水保科技示范园”,2017年2月被命名为“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成为铜川地区乃至渭北地区宣传水保知识,观摩推广水保科技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
  放眼库区,蓝天白云,林草葳蕤,满目葱茏,景色宜人,湖光秀丽,天水一色,波光粼粼,如诗如画。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桃曲坡水库湿地吸引了一大批朱鹮、黑鹳等鸟儿翩翩飞舞,成为众多鸟儿的栖息地,野鸡、野兔等小动物随处可见,成为渭北旱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谓“镶嵌在渭北旱塬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沮水欢歌话巨变,水清岸绿入画来。新时代,新起点,桃曲坡人按照新时代治水方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砥砺奋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把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灌区呈现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