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在红色沃土书写照金乡村振兴新故事

“少年军号哒哒响,穿云破雾飞远方。传递少年满腔情,民族复兴勇担当……”6月9日,在耀州区照金镇北梁红军小学,师生们共同歌唱《少年军号哒哒响》,歌声回荡在照金这片红色土地上。
创新教育形式传好红色“接力棒”
上个世纪30年代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建了第一块山区革命根据地———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如今,英雄们事迹在这里被传颂,红色文化以多种方式接续传承。
陈家坡会议是在陕甘边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战略转折意义的关键性会议,深刻影响了陕甘边革命的发展,在陕甘边党和红军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011年5月,陈家坡会议旧址展馆建成,北梁村村民杜天祥在此担任管理员,义务向游客们讲述陈家坡的故事,这一讲就是十年。期间,他通过不断的阅读书籍、多方请教,努力地完善自己的讲解体系。如今,杜天祥已经成为了陈家坡会议研究的“土专家”。“现在来这里学习、参观的人很多,想不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现在这么受欢迎,我很乐意向游客讲好这里的故事。”杜天祥说,他希望以这种方式一直守护革命旧址,将陈家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重走红军路,打造红色校园品牌、评比班级红色教育成果……北梁红军小学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校训,依托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唱、讲、行、育、评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基因传承“135”模式。“我们也会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所有教师握好传承红色基因的‘接力棒’。”北梁红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封岗战介绍,学校每周都会开展红色教育课,围绕革命时期发生在照金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来自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王嘉琪告诉记者,她在北梁红军小学支教近一年的时间里,她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能以及管理方法,同时,在学校红色教育的影响之下,对照金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依托红色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北梁村如何更好地发挥“红色”优势,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北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新龙介绍,村党支部依托陈家坡会议旧址发展红色旅游,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带动了农民增收、三产增效,村集体也围绕红色旅游做半山民俗的产业旅游发展项目,让北梁群众有了一条“红色”的增收渠道。同时,村里采用“党支部+集体经济联合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光伏电站、湖羊养殖、高山苹果、蘑菇基地、社区工厂“五个一”产业项目,形成“长中短”的产业发展格局,真正把党员集聚到产业中,把群众带领到致富项目里。在北梁村养殖场,记者看到,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收割紫花苜蓿,作为养殖湖羊的饲草。据了解,该养殖场以湖羊养殖为主,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与永祥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运营,年出栏量3500余只。
永祥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杜俊娥介绍,合作社每年向入股群众保底分红10%,通过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68户已脱贫群众,实现户均年增收1000元。同时,带动20余户群众种植苜蓿等饲草,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兜底收购,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
杜俊娥是一名党员,也是村里致富带头人,她告诉记者:“我们会定期组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授人以渔,让群众们更好地独立发展,日子越过越红火。”杜俊娥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建立冷链销售供应体系,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唱响红色品牌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据介绍,近年来,照金镇坚持把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日子好起来作为目标,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精准实施了“五个一”产业体系,即一个光伏电站、一个规模化养殖场、一个规范化种植示范区、一个标准化设施蔬菜大棚、一个社区工厂。同时,镇上打造了以圣源安置小区、梨树、五峰安置点为主的“一城一心两点”搬迁大格局,新修改造通村、通组路137.76公里,便民桥11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电力入户率达到100%,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8844元达到了2020年的15235元。
“如今的照金已然成为一座配套完善、环境友好、就业充分的红色旅游名镇。”照金镇党委书记、镇长白炜告诉记者。照金镇将以“照金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9个村党支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全面做好辖区17处红色遗址的科学保护和逐步开发工作。白炜说:“照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5%,因此,我们将以保护和发展绿色,衬托红色旅游作为特色,打造红色教育品牌。”
(原载央广网铜川6月11日作者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