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6日
溪山行旅图之画里画外
张国强

  大宋一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宋朝绘画也同样不负这个辉煌的时代,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巅峰。像是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写生珍禽图》等等都出自宋人之手。在宋画灿若繁星的天空中,《溪山行旅图》又被誉为宋画第一!那么这样的国宝级画作画里画外又有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呢?
  中国古代文人都喜欢收藏字画,宫廷采集收藏前朝的文化遗存更是历朝传统,到了宋朝风气尤胜于以往。譬如文人士大夫中的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等都是收藏名家,宋徽宗赵佶更是收藏狂人。近代收藏家郑振铎曾激情洋溢地说:“宋朝绘画能够使我们看到中国绘画中最优秀的传统,我们的画家们,在那个时代,达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在这个艺术繁荣、百花似锦的三百二十年里,不止一次地产生了新的作风,那些新的作风,都曾给予后人以很大的影响,有的影响到今天还存在着。”
  溪山行旅图作为宋朝最优秀的画作被后代画师模仿,一些赝品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三百年前的某一天,乾隆皇帝收到了两幅臣子进献的古画。这两幅画描绘的场景大致相同,并且都号称是北宋大画家范宽的真迹。一座气势雄浑的大山居中而立,一支驴队穿行在山林之间,远山近水扑面而来。乍一看左边颜色暗,右边颜色亮一点,说专业点就是一幅略显古朴,一幅略显清丽。酷爱文玩字画的乾隆大喜过望、大笔一挥,把清丽的定为神品,并在画卷上方题诗一首。而另一幅真迹被打入冷宫,沉睡在故宫的藏宝库里,直到抗战时期,故宫藏宝南迁避乱最后辗转来到台湾。
  溪山行旅图的真迹直到现代才被发现和确认,1958年的一天,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在清点文物的时候来到这幅溪山行旅图前,注视良久,竟然意外发现了藏在这幅流传千年的名画中的一个惊天的秘密。在图中那对行旅身后的树木间发现了若隐若现的‘范宽’两个字。李霖灿先生在回忆中记录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从此天字第一号的镇馆之宝《溪山行旅图》才横空出世。
  《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宋画第一更为震撼的一个闪光点在于画作的构图完美地使用黄金分割法则,而这个被公认为最能体现艺术美感的比例,中国人早于西方人500年就开始使用了。此后这一法则在西方绘画中广泛使用并视为金科玉律。
  《溪山行旅图》还有一个谜,那就是溪山在什么地方?这幅图的原创背景在哪里?按照范宽本人的说法是:“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这段话似乎明确指出了画中的场景是位于秦岭的终南山一脉,然而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范宽为什么会把终南山作为自己的写生原型呢?当代一些画家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对耀州照金一带的山体形态进行了实地的观察比较后认为《溪山行旅图》的创作原型应当是照金香山一带。
  关于《溪山行旅图》之创作原型的争论似乎还在进行,归结于这样两种说法;一说为终南山,一说为照金香山一带。说为终南山者之说辞大约是范宽隐居于终南山中,所见皆山,朝夕相对,入其画境,亦属自然,另终南名胜,趋之者众,附和者广。一说为照金香山者,乃以照金香山一带山体形势为据,来过照金香山的人访山鉴画,以为神似,别无二致。另范宽生于耀州,家乡山水必泯藏于心,澄析于画,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近年来《溪山行旅图》创作原型当为照金香山的说法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溪山胜境终于在历史的迷雾中清晰地呈现于照金香山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