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燕归来

王周伟

版名:文化视野
   记忆中很多年前的陕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有燕窝,当然我家也不例外。每当春天来临,小巧而又轻盈的燕子就会历经千辛万苦,翻过高山峻岭,越过草地树林从南方归来。这些小精灵像春天的使者,给陕北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天空中、屋檐下和树枝头,到处都是它们曼妙的身姿,清脆的叫声,尤其是空中来回翻飞的剪影,更加撩起人们的思绪。
  故乡有种说法,燕子入住的人家一定是祥和、兴旺发达的家庭。虽然新入住的燕子,在屋檐下垒窝时会掉下些泥土、草根之类的杂物,刚孵化出来的小燕子会撅起屁股往下面拉粪便,但是,燕子一直被誉为是一种“吉祥鸟”,人们待它很友善,只要有燕子入住,主人绝对不会驱赶它的。
  生于陕北农村的我曾一度好奇地观察过燕窝的搭建过程。原来在燕子确定好人家后,便会飞出飞进的衔来一口口草泥混合的湿润泥土,然后双爪抓紧趴在屋檐下,一口痰一口土的粘贴到壁面上,早晚不歇息,用了滴水穿石的毅力和恒心,终于换来聚沙成塔的成果,一个底部密封、下窄上宽、敞口式的燕窝。落成之时,燕子进进出出,眨眼张嘴,摇头晃脑,相互庆祝,好不欢畅。也难怪,一番心血终如愿,怎能不兴高采烈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燕子有时会在树枝上相互追逐,有时会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有时则待在巢穴里相依相恋,过着惬意幸福的生活。用不了多久,小燕子就会出生,燕窝里经常会传出稚嫩的叫声,几只小燕子经常抬起头,张着大大的鹅黄色的嘴巴,不停地向父母索要食物。燕子父母便开始忙碌起来,一趟又一趟地捉来昆虫喂养雏燕。就这样,燕子在屋檐下生活了起来。蓦然回首,突然间感觉自从燕子入住老家屋檐下以来,只要天一放亮,它们就“叽叽喳喳”地叫唤开来。每每这个时候,贪睡的我,就像听到闹钟一样,一骨碌从床上跃起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劳燕分飞,说的一点也不假!燕子经常会成群结队的于门前、檐下、场院里,绕绕转转,无所事事地聚聚闹闹。而且,一旦盘旋飞绕久了,自觉吃力疲劳了,又会不约而同地飞到屋檐下或者空旷的电线上,站立成一排,左顾右盼,似乎漫无目的,此时一副活灵活现的景象便闪耀于眼前。我最喜欢驻足窗前,高兴地看着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燕子。尤其在阴天,看到低飞的燕子,会不由自主地背诵起气象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要来到”。
  燕子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飞走,走得无声无息,甚至连一根轻柔的羽毛也不留下,然而却留下了一种期待,留下了一种美好的记忆。待到燕子南飞后,感觉平日里不再会有那种流动的风景了。那时,我依旧会每天抬起头,习惯性地望望孤悬独立于屋檐下的燕窝,空无一燕,相当冷清,让人徒增几分惆怅与失落。时光就这么走远,许多看似自然简单的景象如今却成了心底的梦想和奢望。逝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但那些“微雨燕双飞”的情景却留存在记忆里并未褪色。
  时光清浅,岁月留香。今年五一假期,我因事再次回到故乡,又看到了屋檐下有了燕子垒好的窝,这让我惊喜了好久。老家的清晨素雅、恬静、温馨,麦苗郁郁葱葱、节节拔高,柳枝摇曳着婀娜的身姿。一大早起来看着刚睡醒的一对燕子背对着我抖了抖翅膀,旋即离去,一幅你追我赶嬉笑怒骂、笑逐颜开、尽兴玩耍的聚乐图呈现了出来。随后又成双成对地飞回窝里,低语呢喃,看得我心里暖暖的,瞬间被这可爱的小精灵感动了。它们“叽叽叽叽咕,叽叽叽叽咕……”欢快地歌唱着,好像知道主人家中即将有喜事发生一样,期待着美好降临。
  如今,我在异乡工作,远离了故乡,住进了楼房,很难再见到屋檐下燕子归来的景象了。岁月深处,燕子穿梭衔泥垒窝、晨兴暮归寻食养儿育女的情景或许也只能在记忆里慢慢回忆与找寻了。不过,只要时间允许的话我依旧会回到故乡静静守候着燕子再次归巢,仔细聆听它们美妙而欢快的声音。